植物簡介
南天竹,別名:南天竺,紅杷子,天燭子,紅枸子,鉆石黃,天竹,蘭竹;屬毛茛目、小檗科下植物,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木本花卉種類。由于其植株優美,果實鮮艷,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常常出現在園林應用中。常見栽培變種有:玉果南天竹,漿果成熟時為白色;綿絲南天竹,葉色細如絲;紫果南天竹,果實成熟時呈淡紫色;圓葉南天竹,葉圓形,且有光澤。因其形態優越清雅,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來裝飾窗臺、門廳、會場等。
南天竹性喜溫暖及濕潤的環境,比較耐陰。也耐寒。容易養護。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對水分要求不甚嚴格,既能耐濕也能耐旱。比較喜肥,可多施磷、鉀肥。生長期每月施1~2次液肥。盆栽植株觀賞幾年后,枝葉老化脫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莖留15cm左右便可,4月修剪,秋后可恢復到1m高,并且樹冠豐滿。
常綠灌木。土壤。花期5-7月。野生于疏林及灌木叢中,也多栽于庭園。強光下葉色變紅。適宜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
南天竹產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陜西,河南潢川卜塔集鎮 ·河北、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國外日本、印度也有種植。
南天竹適宜用微酸性土壤,可按沙質土5份、腐葉土4份,糞土1份的比例調制。栽前,先將盆底排水小孔用碎瓦片蓋好,加層木炭更好,有利于排水和殺菌。一般植株根部都帶有泥土,如有斷根、撕碎根、發黑
根或多余根應剪去,按常規法加土栽好植株,澆足水后放在蔭涼處,約15天后,可見陽光。每隔1~2年換盆一次,通常將植株從盆中扣出,去掉舊的培養土,剪除大部分根系,去掉細弱過矮的技干定干造型,留3~5株為宜,用培養土栽入盆內,蔽蔭管護,半個月后正常管理。南天竹在半蔭、涼爽、濕潤處養護最好。強光照射下,莖粗短變暗紅,幼葉“燒傷”,成葉變紅;十分蔭蔽的地方則莖細葉長,株叢松散,有損觀賞價值,也不利結實。南天竹適宜生長溫度為20℃左右,適宜開花結實溫度為24~25℃,冬季移入溫室內,一般不低于0℃。翌年清明節后搬出戶外。
南天竹澆水應見干見濕。干旱季節要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夏季每天澆水一次,并向葉面噴霧2~3次,保持葉面濕潤,防止葉尖枯焦,有損美觀。開花時尤應注意澆水,不使盆土發干,并于地面灑水提高空氣濕度,以利提高受粉率。冬季植株處于半休眠狀態,不要使盆土過濕。澆水時間,夏季宜在早、晚時行,冬季宜在中午進行。南天竹在生長期內,細苗半個月左右施一次薄肥(宜施含磷多的有機肥)。成年植株每年施三次干肥,分別在5、8、10月份進行,第三次應在移進室內越冬時施肥,肥料可用充分發酵后的餅肥和麻醬渣等。施肥量一般第一、二次宜少,第三次可增加用量。在生長期內,剪除根部萌生枝條、密生枝條,剪去果穗較長的枝干,留1、2枝較低的枝干,以保株型美觀,以利開花結果。
栽后第一年內在春、夏、冬三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同時還要補栽缺苗。以后每年只在春季或冬季中耕除草,追肥1次。
南天竹栽后4~5年,冬季可砍收部分老莖干。6~7年后可全株挖起,抖去泥土,除去葉片,把莖干和根破成薄片,曬干備用。10~11月果實變紅或黃白色時采收曬干備用。
南天竹喜歡濕潤或半燥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 ,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時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由于它原產于亞熱帶地區,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停止生長。
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放在室內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