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樹
棕樹是棕櫚的通稱,高可達15米,干徑達24cm,稀分枝。葉簇豎于頂,近圓形,徑50~70cm,掌狀裂深達中下部;葉柄長40~100cm,兩側細齒明顯。雌雄異株,圓錐狀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黃色。核果腎狀球形,徑約1cm,藍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棕樹原產中國,日本、印度、緬甸也有。棕樹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陜西南部,南到廣東、廣西和云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和浙江。
棕樹是棕櫚的通稱,高可達15米,干徑達24cm,稀分枝。葉簇豎于頂,近圓形,徑50~70cm,掌狀裂深達中下部;葉柄長40~100cm,兩側細齒明顯。雌雄異株,圓錐狀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黃色。核果腎狀球形,徑約1cm,藍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棕樹原產中國,日本、印度、緬甸也有。棕樹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陜西南部,南到廣東、廣西和云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和浙江。
植物簡介
棕樹是棕櫚的通稱,高可達15米,干徑達24cm,稀分枝。葉簇豎于頂,近圓形,徑50~70cm,掌狀裂深達中下部;葉柄長40~100cm,兩側細齒明顯。雌雄異株,圓錐狀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黃色。核果腎狀球形,徑約1cm,藍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樹原產中國,日本、印度、緬甸也有。棕樹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陜西南部,南到廣東、廣西和云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和浙江。從長江出海口,云南占據全國百分之80的棕樹。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15米。無主根,須根密集。干圓柱形,直立,不分枝,干有殘存不脫落的老葉柄基部,并被暗棕色的葉鞘纖維包裹。葉大,簇生于樹干頂端,掌狀分裂成多數狹長的裂片,裂片堅硬,頂端淺二裂。葉柄極長。雌雄異株,花期5月,淡黃色,肉穗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核果腎形,初為青色,11~12月果熟,熟時黑褐色。 多為觀賞用。
棕樹是國內分布最廣,分布緯度最高的棕櫚科種類。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寒性極強,稍耐陰。適生于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輕鹽堿,也耐一定的干旱與水濕,但在干燥沙土及低洼水濕處生長較差。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毒氣體的抗性較強。易風倒,生長慢。
棕櫚樹栽于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適于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櫚葉鞘為扇子型,有棕纖維,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藥。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櫚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態特征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
播種繁殖,在原產地可自播繁衍。11月果熟后,連果穗剪下,陰干后脫粒,隨采隨播,或選高燥處混沙貯藏。春播宜早,播前用60~70℃溫水浸一晝夜催芽,行條播,播種量750~1000千克/公頃,種子發芽較慢,盆土深厚,保水效果好,利于發芽,幼苗生長緩慢,置蔽蔭處養護或適當遮光。盆播株距3cm,覆蓋種土厚3cm,每隔2~3天澆1次水;上扣另一花盆半掩狀,約40天可發芽,爾后除去扣盆,苗期及時除草、松土,加強肥水管理。棕櫚初期生長緩慢,當年苗高僅3厘米,翌年留床,第三年分栽培大,用于綠化的至少要 7年以上。